本文共 323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0 分钟。
从政策和需求来看,“反黑飞”越来越重要,市场也正在不断崛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今天是最适合明目张胆“装嫩”的六一儿童节。不过,在厂商和无人机玩家的眼里,今天是无人机实名制政策正式实施的日子。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行业应用的落地,无人机市场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随之而来的则是“黑飞无人机”数量的增长,以及各种安全隐患的增加。举个数据: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曾发布一份《2015中国无人机报告》,内容显示国内具有培训资质的无人机驾驶员培训机构共43家,取得驾驶员合格证的有1250人,到了2016年,相信这个数值不会减少,只会增加。
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因为落实力度不够、难以追究责任等因素,“黑飞”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比如今年4月份,仅成都双流机场先后就发生了8起无人机黑飞干扰航班起降事件。而在更为完善的政策之前,响应需求的“反黑飞无人机”(以下简称“反黑飞”。之所以不称为“反无人机”,原因在于“黑飞”现象最为亟待解决)技术和市场逐步发展起来。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实名登记包括无人机制造商和无人机拥有者,其流程包括:
民用无人机制造商和民用无人机拥有者在“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上申请账户。
民用无人机制造商需要实名登记的信息内容包括:制造商名称、注册地址和联系方式;产品名称和型号;空机重量和最大起飞重量;产品类别;无人机购买者姓名和移动电话。
个人民用无人机拥有者登记信息包括:拥有者姓名;有效证件号码(如身份证号、护照号等);移动电话和电子邮箱;产品型号、产品序号;使用目的。
如果民用无人机拥有者是单位组织,则要在“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中登记单位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者组织机构代码等。
另外,民用无人机拥有者还需要将系统给定的等级标志粘贴在无人机机身上。
对于此次颁布的“无人机实名制”政策,的确,这是中国民航局系统化管理无人机的重要一步,从理论意义上也能够对“黑飞”产生一定的桎梏。不过,站在现实的角度来讲,该政策的“威力”还有待加强,再加上其他种种因素,从而造就、甚至加强了“反黑飞”市场存在必要性。
很多技术开源之后,无人机的组装变得容易了
以关键词“无人机组装”在某宝上进行搜索,结果发现,售卖无人机组装零件的产品共有近3000件,其中价格从十几元到2000多元不等。当然,或许其中的某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但这一市场还是较为直观的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DIY一台无人机并不是一件难事,尤其是对于那些技术爱好者。
另外,因为飞控的开源,以及网上出现的无人机DIY教程等等,这些也都造成了无人机技术门槛降低、“无照”无人机数量增多的现象。
不仅仅是无人机,航模也是要防范的对象
大家应该注意到,此次无人机实名制的覆盖范围并没有“航模”。作为一个经常被人将之与无人机搞混的产品,虽然不具备任何自主模式,但是航模的潜在危险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在机场场景中,航模和无人机一样能够对飞机造成巨大的影响。并且,航模也是可以携带一定的物体进行移动的。
此外,据公关经理张梵晞表示,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操作难点。比如其中所要求的民用无人机制造商填报无人机购买者姓名和移动电话之条款,制造商在执行中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难以满足相关要求。所以说,从政策本身出发,其中的漏洞也需要“反黑飞”技术来进行补救。
目前,针对“黑飞”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力“反黑飞”。其中,将他们的关键技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主动和被动:
主动——无人机制造商
站在无人机制造商的角度,他们的“反黑飞”几乎都是从系统内部着手。比如说电子围栏,当到达某个限定的禁飞区域后,无人机将返航或是降落;又比如大疆此前所采取的手机认证,未经认证者在无人机的操控上将受到多重限制。
被动——“反黑飞”厂商
整理一下,“反黑飞”厂商的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
干扰阻断:这一类主要通过信号干扰、声波干扰等技术来实现。比如后洪电子,利用超高频宽带干扰技术对无人机的遥控信号进行压制,以迫使无人机自行降落或返航。
暴力摧毁:该实施过程相当简单粗暴,像用激光武器直接摧毁无人机,或是让无人机、鸟类等飞行物体拿着捕网正面迎敌。从效果上来讲,这类手段的效率还是不错的。
监测控制:主要是劫持无线电控制等方式。比如国外的创企巴特尔(Battelle)所研制的手枪,通过干扰无人机与操控者之间的无线电频率,使之在原地徘徊,或是直接落地,亦或是自行返回,
另外,在手段之外,产品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各有不同。像前面提到的巴特尔,其产品形式就是一把具备干扰作用的长枪,也有像国内全盛科技这样的,打造一套包含多个单件、集成检测干扰功能的整体系统。
据国外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 Markets首次发布的“反无人机市场报告”介绍,分析家预测,在2017-2022年间,反无人机市场将以每年约24%的速度增长,到2022年,市场总额将达到11.4亿美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企业踏进了“反黑飞”市场,资本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
国外:
2016年5月,德国公司Dedrone完成1000万美元A轮,由Menlo Ventures领投,今年2月宣布又获得15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
2016年4月,圣地亚哥的初创公司SkySafe拿到了来自A16Z的300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
2017年5月,美国犹他州的Fortem Technologies获得了550万美元的种子投资,Signia Venture Partnersand Data Collective(DCVC)领投;
国内:
2017年1月,全盛科技透露,已经完成数百万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
2016年6月,电科智达获得由真然资本投资的1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
在此之外,获得融资的国内外企业还有不少。从整体情况来看,相比于国外,国内以“反黑飞”为主要业务的玩家数量并不多,更多的玩家只是将其作为其中的一块业务来开展。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获知,在安全隐患、资本参与等因素的推动下,“反黑飞”市场正在崛起。
对于接下来“反黑飞”市场的走向,全盛科技联合创始人吕盛表示:“现在的‘反黑飞’市场正在进入下半场。在上半场时,反黑飞产品主要以电子干扰枪为主,市场主要覆盖范围是大型赛事活动或是重要安保工作等等。2017年之后,市场也进入了下半场,常态化的安防市场被开启,市场容量也变得更大。”
其中,除了民用机场正常的安防需要,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其市场需求更大,比如那些不能为普通民众所知的国家安防重要场所。上海后洪电子科技CTO汪东表示,目前“反黑飞”产品的应用场景虽然还很小众,不能像民用市场那样达到几十亿的这样一种规模,但还是能够达到千亿元的量级。
当然了,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打开,“反黑飞”产品未来也将渐渐走入民用市场。一方面,特定场景中的安防市场是有容量的,并不能够容纳过多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在民用市场,或许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使得产品的普及度并没有那么的高,但是在某些高端场所,对于愈加重视安全、隐私的某些市场来说,“反黑飞”产品也是迫切需要的。
当前,针对“黑飞”现象,我国的相关法律条例正在弥补空缺。不过,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当下,随着政策逐步出台,再经过与市场、制造商、玩家磨合之后的一步步完善之后,“黑飞”现象或许不能被完全消灭,但是比之现在将会好很多。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无证飞行的无人机以及非法操作的玩家而言,通过对其无人机的干扰和控制,“反黑飞”技术也能够起到相当的震慑作用。
转载地址:http://ywpxx.baihongyu.com/